孙伟科教授到贵州大学米兰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讲学

发布者:肖玉婷发布时间:2025-10-30浏览次数:10


1026日下午,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名誉所长、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教授到贵州大学米兰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开展以“红学:一门中国化的学问”为题的学术讲座。内蒙古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阿勒德尔图、《中国文化报》驻贵州站站长王雪峰,以及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井绪东、副会长张劲松、周晓波、副秘书长雷廷来,以及米兰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40余名研究生参会。米兰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副院长赵永刚教授担任主持。

孙伟科教授结合《红楼梦》研究中的经典案例,层层剖析红学的中国特质,认为红学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研究问题的“非西方逻辑”——许多核心议题并非源于西方文艺理论框架,而是植根于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“话题式研究”。

针对红学研究中经典的“钗黛之争”,孙伟科教授进一步阐释了红学学术话语的原创性。他指出,俞平伯先生早年提出的“钗黛合一”理论,打破了“非此即彼”的道德评判框架,指出林黛玉“高洁自我”与薛宝钗“圆融处世”是“双峰并置、二水分流”的两种美学典范,而“怨而不怒”的学术概念,则精准概括了《红楼梦》不同于《水浒传》的叙事基调,这些话语均源于对文本的本土化解读,而非对西方理论的借鉴。这种学术话语的形成,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中庸思想”“留白审美”在文学研究中的自然延伸。

孙伟科教授强调,红学的中国化特质更体现在其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贡献,红学已超越古代文学研究范畴,形成跨学科的学科体系—研究曹雪芹家世关联清代历史与谱牒学,分析文本细节涉及文献学与传播学,甚至为清史研究填补了如“江宁织造与康熙南巡”“曹寅与汉族文人交往”等历史空白。这种“以文本为核心,向多学科辐射”的研究模式,不仅为中国学术话语的原创性提供了范例,更证明了植根本土文化的学问能具备强大的学术生命力。

整场讲座中,孙伟科教授将学术理论与文本细节、历史背景相结合,语言生动且逻辑严谨,既梳理了红学研究的学术脉络,又深入解读了“中国化学问”的核心要义,让在场师生对红学的独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讲座结束后,与会人员纷纷表示,此次分享不仅加深了大家对《红楼梦》的理解,更启发了对“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开展学术研究”的思考。未来,贵州大学米兰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也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,为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注入更多力量。


|文:黄尧|黄尧

一审:肖玉婷

二审:周贤军

三审:赵永刚